“鄉射禮”起源于原始社會為田獵、打仗而進行的體育訓練活動,后經周公“制禮作樂”和先秦儒家的改造,演變為通過射箭比賽觀察德行,進而引導人們尚德、修德的禮儀活動,在先秦時期極為盛行,每年春、秋兩季各舉辦一次,由地方行政長官鄉大夫負責主持,邀請當地的社會精英,包括卿、大夫、士以及學界人士共同參與。在崇尚武力、征戰不息的春秋戰國時期,儒家將原本用于軍事目的的弓箭技藝,轉化為培養君子風范、錘煉品德修養的重要手段,使參與者在射禮的實踐中,不僅習得射箭之技,更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謙和養性、修身自律的君子之道,實現了從外在技藝到內在德行的全面升華。
一、禮樂并重,以和為貴
儒家認為禮樂是維護社會秩序、促進和諧的重要手段。《禮記·樂記》中記載,“君子曰:禮樂不可斯須去身。致樂以治心,則易、直、子、諒之心油然生矣。”禮,作為社會規范、道德準則及等級秩序的體現,其本質在于修行遵道,自謙而尊人。樂,則通過音樂、舞蹈等藝術形式,旨在調節人們的情感,使其達到中庸和諧的狀態,實現心性的平和。“鄉射禮”的主要流程為“三番射”,“番”是次、輪的意思,“三番射”就是射者之間進行的三輪比射。《儀禮·“鄉射禮”》中記載:“始射,獲而不釋獲;復,釋獲;復,用樂行之。”在第一番射中,由司射將六名射者中射藝相近者兩兩配為一組,這一步驟稱之為“合耦”,每一耦兩人,每人取四支箭,射者按照司射的指教進行試射,無論射中與否,都不計成績。第二番射屬于正式比賽,用算籌計數算勝負,箭頭必須刺穿靶子才算成績,負方射者需站著將罰酒喝完,再向勝方拱手行禮。第三番射的過程與第二番射相同,但最為巧妙的設計在于需要禮樂結合,樂工演奏規定曲目《詩經·召南》中的《騶虞》,射者需要按照樂曲的節奏跟著鼓點發射,只有應著鼓點射中靶心者才會計算成績,否則,即使射中也無效。第三番射結束后,公布比賽結果,負方射者喝罰酒,并向獲勝方射者行拱手禮,至此“三番射”全部完成。通過“鄉射禮”,儒家將射箭這一外在技藝與禮樂教化結合在一起,既培養了射者們的技藝精進,更在無形中強化了他們的道德修養,使人們在享受射箭帶來的樂趣的同時,領悟到了和諧共處、以禮相待的人生哲理。
二、選拔賢能,以德為先
“鄉射禮”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射箭比賽,更是一次對參賽者品德的考察。《禮記·射義》云:“故射者,進退周還必中禮。內志正,外體直,然后持弓矢審固,持弓矢審固,然后可以言中。此可以觀德行矣。”通過射箭過程中一個人的外在形貌以及所表現出的內心活動,就可以看出這個人德行的好壞。孫希旦在《禮記集解》中指出:“愚謂射者,進退周旋之禮甚煩,一有不中,則志氣之動,而持弓矢必不審固矣……然而進退周旋之中禮,內志之正,外體直直,豈一時所能襲取哉?必其莊敬、和樂所以養其身心者久,而后可以致之,故曰:‘可以觀德矣。”射者如果想要射中目標,就必須要做到心平氣和,注意力高度集中,而射者之德也正在于此。《孔子家語》中記載了一段孔子觀看鄉射禮的故事。“孔子觀于鄉射,喟然嘆曰:‘射之以禮樂也。何以射?何以聽?循聲而發,發而不失正鵠者,其唯賢者乎!若夫不肖之人,則將安能以求飲?’”在孔子看來,射箭不僅需要技能,更需要射者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,只有那些品行優秀的人才會遵循禮樂之道,射中目標。“仁者如射,射者正己而后發。”孔子將射箭視作“仁”的一種教化手段,認為比賽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射中目標、穿透靶子,而在于射手要具備正直之心、仁愛之德,倘若大家都是仁人君子、志同道合,這便達到了“仁”的境界。
三、正己修身,反躬自省
“正己修身”被儒家視作是實現君子之德的一條重要路徑。所謂“正己”,就是指要規范個人的言行舉止,使之與禮儀規范相契合;而“修身”則時要通過不斷的自我審視與反省,促進個人道德素質的提升。《禮記·射義》中指出:“射者,仁者之道也。射求正諸己,己正而后發,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,反求諸己而已矣。”“鄉射禮”引導人們應當將失敗的緣由歸因于自身而非歸咎于他人,所謂“反求諸己”其實就是儒家所強調的“自我省察”之道,這種“省察”的精神,不僅有助于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,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社會的穩定。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在儒家看來,一個人如果想要成為品德高尚的君子,就必須時刻保持自我反省的態度,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,及時糾正錯誤。這種“失敗歸因內向化”的觀點,實際上也是儒家“克己”思想在禮制中的一種具體表現。朱熹在《四書章句集注》中注解“克己復禮”時談到,“克,勝也;己,謂身之私欲也”,即通過克服自身的私欲,使個人的言行舉止回歸到禮的規范之中。這種將“克制私欲”的修身要求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,使參與者在競技的過程中,不斷審視自我、查找不足的做法,正是儒家所倡導的修身之道。修身,不僅是個人成長成才的基石,更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。在“鄉射禮”過程中,儒家借助一系列禮儀規范,引導參與者在競技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我,在反思中領悟君子之道,并使之成為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循的行為準則。
來源:《河南經濟報》
作者:毛楊柳 中共曲阜市委黨校市情研究室主任,講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