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7日,立秋。清晨七點半,小雨淅瀝,曲阜市石門山鎮北焦溝村村醫潘尚蘭,已挎著藥箱走在村路上。這條通往村東老人王岱家的小路,她已走了12年。
潘尚蘭是泗水縣楊柳鎮山河東村人,1989年,她從曲阜衛校畢業后,在北焦溝村衛生室工作。
“尚蘭來了?”76歲的王岱拄著拐杖迎出來,渾濁的眼睛里泛起光亮。潘尚蘭熟練地放下藥箱,取出血壓計:“叔,今天感覺咋樣?睡得好嗎?”她一邊輕聲細語地詢問近況,一邊為老人量血壓。
這樣的清晨問診,是潘尚蘭37年鄉醫生涯的日常。
外來媳婦的行醫起點
潘尚蘭的“堂屋診室”里,擺著藥柜、聽診器、血壓計,墻上貼滿了手繪的人體穴位圖和常見病護理知識。
“我的父親是一名抗戰時期的軍醫,他退伍后在泗水縣楊柳鎮醫院工作直至離休。受父親的影響,我從小也立志學醫,先后在曲阜衛校(現曲阜市中醫藥學校)、泰山醫學院(現山東第一醫科大學)全科醫療與衛生保健專業學習。”潘尚蘭說。
北焦溝村地處兩縣交界地,交通閉塞,衛生室條件簡陋,村民有病要步行十多里路去石門山中心衛生院。“有次村里孩子發燒抽搐,家里人背著往鎮上跑,半路孩子就休克了。”潘尚蘭至今記得那個揪心的場景。
1994年,25歲的潘尚蘭嫁到了北焦溝村,跟著丈夫孔祥君住進了村頭的小瓦房。當時,她拿出部分陪嫁,給村里的衛生室換了新的聽診器和血壓計。“沒嫁過來之前,我就在村里給人看病,成了這個村的媳婦后,更受信任了。”潘尚蘭笑著說。
為了不辜負村民的信任,潘尚蘭一邊打理家里的責任田,一邊學習醫學知識。抽空就跟著鎮衛生院的老醫生抄方學習,晚上在燈下啃醫學書籍。趁著農閑時節,她還去泰山醫學院充電。
夫妻搭檔守護健康
在北焦溝村,提起潘尚蘭,就不得不提她的丈夫孔祥君。孔祥君也一名醫生,在石門山中心衛生院工作,一有空他就被潘尚蘭叫來給本村村民和周邊村民看病。
2025年2月10日晚,王莊鎮馮村村民馮萬松去泗水走親戚,因飲酒在北焦溝飯店附近突發急病,飯店老板向潘尚蘭夫婦求救。潘尚蘭在診病中,孔祥君迅速趕往事發地點。
其時,馮萬松已意識模糊不停抽搐。孔祥君迅速展開專業救治:他首先清除馮萬松口中的嘔吐物,確保其氣道暢通;隨后進行持續胸外按壓,并做了心電圖檢查;同時,給馮萬松服用了速效救心丸。經過及時有效的搶救,馮萬松很快恢復了意識。
“我們倆就像藥箱的兩個提手,少了誰都不行。”潘尚蘭說。隨著村里老年人口增多,慢性病管理成了重點工作。360名65歲以上老年人、212名高血壓患者、75名糖尿病患者、20名精神疾病患者,這些數字潘尚蘭記得比自家電話號碼還清楚。
潘尚蘭給每位慢性病患者建立了“健康日記”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定期測量血壓血糖,精神疾病患者定期隨訪用藥情況。孔祥君幫著潘尚蘭把每次監測的數據都錄入電子系統,遇到異常及時聯系鎮衛生院。
“以前總忘吃藥,血壓忽高忽低,尚蘭兩口子每周都來家里盯著,現在我的血壓穩當得很。”80歲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孔凡云展示著自己的健康手冊,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多年來的血壓變化曲線和用藥記錄。在潘尚蘭的規范管理下,村里高血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下降了55%,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率提高到45%以上。
村路上的生命接力
北焦溝村由3個自然村組成,最遠的自然村離衛生室有兩公里的路。37年來,潘尚蘭的足跡遍布村里的每一條小路,藥箱換了3個,鞋磨破了無數雙。
有次她給獨居老人送藥,發現老人突發腦溢血倒在地上,立即進行急救處理,同時讓隨后趕到的丈夫叫救護車,自己守在老人身邊做心肺復蘇,救護車趕來時,她的手臂已經酸得抬不起來。
“尚蘭是我們村的救命恩人。”村民們說。誰家孩子半夜發燒,第一個想到的是給她打電話;誰家老人行動不便,她總會上門問診送藥;甚至村民外出打工,都會把家里老人的健康托付給她。
今年春天,在外打工的孔令鋒接到潘尚蘭發來的視頻,是她母親王電英精神矍鑠的樣子。“嬸子,多虧了你照顧俺媽,不然我這班都上不安穩。”孔令峰說,母親患有高血壓,潘尚蘭隔兩天就去家里看看,幫她測血壓、叮囑吃藥,成了老人的“半個女兒”。
隨著年齡增長,潘尚蘭的關節炎越來越嚴重,陰雨天常常疼得睡不著覺。丈夫孔祥君勸她少跑點路,在家坐診就行。但潘尚蘭總是說:“村里的老人都認我,我去了他們才安心。”
這些年,有好幾次機會可以調到鎮衛生院工作,潘尚蘭都婉拒了。“我走了,村里的老人咋辦?他們年紀大了,經不起折騰。”
為了讓村民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,潘尚蘭積極參加市里的培訓,學習新知識、新技術。她的筆記本上,記滿了各種慢性病的防治知識和新的用藥指南。“現在醫學發展快,不學習就跟不上趟,耽誤了村民的病可不行。”
在潘尚蘭的影響下,她的女兒孔沖也選擇學醫,畢業后回到曲阜市中醫院急診科工作。“女兒每次回家,都會給我講醫療技術的最新發展,教我查資料。”
如今,55歲的潘尚蘭依然每天穿梭在村路上,藥箱里裝著村民的健康與期盼。她說:“只要身體還能動,我就會一直做下去。”
(農村大眾報通訊員 曹 楠 付 琳)
來源:農村大眾報A4版 2025年8月14日